




冬季,道路上的積雪真不少,環衛司機和環衛工全體集合開會了,這是因為撒融雪劑也是一門學問,要根據下雪的大小控制融雪劑的投放量,司機必須準確掌握車速與融雪劑之間的關系。
首先要知道,融雪劑不是隨便撒布的,應在降雪量3.7mm以下使用,撒布量(3.7mm降雪量以下)≤150g/平米。而降雪量3.7mm以上應用機械或者人工除雪。
降小雪時,氣溫高于0℃時,降雪前不預撒融雪劑;降雪中,每平方米使用量不超過20克。此外,融雪劑溶于水后,水中離子濃度上升,使水的液相蒸氣壓下降,但冰的固態蒸氣壓不變。氣溫低于0℃,高于-10℃時,降雪前需預撒融雪劑每平方米20至30克,降雪時機動車道的坡道、橋區等路段融雪劑使用量每平方米30至50克。降中雪和大雪時,坡道、橋區融雪劑用量每平方米不超過80克,人行道坡道過街橋使用量每平方米不超過20克。當氣溫低于-10℃時,降小雪時,融雪劑使用量每平方米不超過80克,只有降中到大雪時,使用量每平方米才可超過80克。
冬季雪大?積雪無法在短時間內去除?那就用融雪迅速的溶雪劑吧!相信這是很多人的常規思維。然而,隨著溶雪劑的使用,它對環境的影響凸顯出來,那么,在白雪皚皚的冬季是必須品嗎?
其實,答案是很明顯的,雖然溶雪劑的作用很大,效果很好,但它并不是必須品,為什么這樣說呢?據了解,在北歐的一些地區,也時常降比較大而厚的雪,卻很少使用溶雪劑。當氣溫低于-10℃時,降小雪時,融雪劑使用量每平方米不超過80克,只有降中到大雪時,使用量每平方米才可超過80克。他們的溶雪劑代用品,是再平常不過的碎石子。從下雪開始,他們就一邊鏟雪一邊在路上撒這些碎石子。
碎石子當然不能溶雪融冰,但防滑是沒有太大問題的。當年的整個冬季,盡管溫度達到了零下30度左右,每天行人還是照樣騎自行車在幾公里長的有著積雪的路面上行駛。但到積雪融化以后,路面上的碎石子似乎有點問題,這就讓環保工人使用清掃機器進行清除。
雖說,溶雪劑在白雪皚皚的冬季不是必須品,但在我國很多地方是必備品之一,比如東北三省地區,這是因為這些地區低溫雨雪冰凍天氣持續時間長,強度大,影響范圍廣,降雪之后如何及時、有效、環保地清除道路積雪,保證車輛和行人順利通行,是一個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。目前,造價較低、又具有環保性的融雪劑,是在“氯鹽”的基礎上加入緩蝕劑。
目前,除雪的方式有機械除雪、電熱除雪、融雪劑除雪等方式,在這些除雪方式中,溶雪劑除雪以其操作簡便、價格低廉、融雪速度快,成為近年來城市道路除雪的主要方式。
目前我國開發的融雪劑種類較多,按物態分為固體和液體;但對交通影響大,突出的問題在于對路面、橋面、交通標線等路產設施的損壞。按組成分為無機物和無機物與有機物的混合,以無機物與有機物的的混合物多,其中環保型的融雪劑多為不含或少含氯的MgCl2-等化學品的混合物;也可按不同用途分類,一般用于城市道路的品質較低,用于橋梁機場等地的品質要求較高,但其質量都必須符合標準。環保型融雪劑除成分比例為技術關鍵外,添加劑(助溶劑等作用)也保密。目前國內融雪劑產銷量數據依靠氯化鈣的產量粗略計算。國內融雪劑年產量在100萬噸左右,出口量占1/3。
對于城市冬季融雪問題,歐美國家目前的環保做法是:機械鏟雪后,在道路上撒炭渣、粗砂、樹枝渣等物質來防滑,也利用這些渣類物質的深色來吸收太陽的熱量,以增加地面溫度來融雪。使用后的炭渣和樹枝渣可以放人道路邊的綠地中,沒有污染。
對實在需要撒融雪劑的路面,要先用鏟雪車掃掉地面上的大部分積雪,然后撒少量融雪劑來防止道路上結冰。并且充分利用地表熱、太陽輻射熱和汽車駕駛中自身釋放的熱量來幫助道路融雪。為防止融雪后的鹽水滲入地下或污染地表水
下一條:焦亞硫酸鈉供應點擊了解更多